我們用什麼方式結束關係?

我們用什麼方式結束關係?

我們用什麼方式結束關係? 當對一個人有些感覺卻不知道可以怎麼說出口,或是說了好幾次都沒有用,又甚者不斷累積到某個臨界點之後一次爆發…這些與人的互動裡所發生的感覺,或多或少都會讓我們直面到:與一個人的相處可以如何應對或如何結束?...
妥善覺知自己的脾性,讓管理富有人性

妥善覺知自己的脾性,讓管理富有人性

妥善覺知自己的脾性,讓管理富有人性 你有遇過部屬怎麼教都教不來,舉一不會反三,抑或聽不懂你的弦外之音嗎? 這時候,你的情緒反應如何呢?是會講第二次的時候,開始抑制住脾氣,或者開始進入沉默狀態,這個沉默足以聽到水龍頭的水滴下的聲音,或是部屬嚥下口水的聲音… 管理者有時候處在一種高處不勝寒的位置,無論是經營的思考層面、向上如何報告、往下如何管理,或自己手頭上的案子可以如何完成…等等,管理者背負的壓力往往是難以說出口以及不容易被理解的多種難處。...
換位置換個腦袋?

換位置換個腦袋?

換位置換個腦袋? 這是我們在職場上滿常聽到的一句話,而這句話所帶來的印象與感受好像偏負向多一點,裡頭的意味有著:忘了初衷,或是讓人感覺換了位置之後就不記得之前是如何被對待? 這或許可以先帶到一個觀點來思考,且讓我舉一個聽過的例子:朋友問帶領他的前輩說:你覺得當我們要改部屬的東西時,是要先與他討論怎麼改?還是直接劃掉他寫的東西,然後在下方改成我們要的樣子? 前輩說:當然直接改啊!因為我知道公司要的是什麼,什麼東西出去才有辦法向上面的人交代。...
當我們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當我們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連這個你也不會,你為什麼這麼粗心?」「你做事情就是這樣,所以我很不喜歡」「不是不相信你,是事情交給你不放心」「好,還要更好」… 這些評論,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家庭之中,或是任何一個為人父母的口中,孩子們從小吸收著這些情緒、這些指教、這些氛圍長大,這可能是身為孩子最痛惡的一件事:我的爸爸/媽媽總是會這樣逼迫我。...
是想解決問題,還是只想發洩情緒?

是想解決問題,還是只想發洩情緒?

你有遇過一種狀況是,當問題發生,這個人不想和你討論問題可以有哪些解法,只想不斷輸出內在那些不快或抱怨的情緒嗎? 之前曾聽過一段分享:在一棟公寓裡,某個歌聲從中午12點一路唱家庭式KTV到下午6點;大概到五點多的時候,就有樓上的住戶下來按門鈴表示:住戶們覺得唱太久,可能要先暫停一下。沒承想,這位唱歌的人士表示:我需要發洩~ 很多時候,情緒需要出口才能維持住一個人內在的平衡,好讓我們心裡有更多的空間與餘裕可以回應外在,以及去感受內在發生的各種狀態。然而,對有些人來說,好似少了這樣的一個過程,也就是:「情緒消化」的能力。...
回望,是為了更完整自己

回望,是為了更完整自己

年底將近,總不覺地會讓人思考今年做了什麼,或是開始想像明年要做些什麼? 也順著這個思考,來談談回望。當談到回望,可能會有些直覺閃過:幹嘛去探索過去?都過去了,有什麼好想的?人要活在當下,不要想過去那些有的沒的~ 然而,回望並非是要我們去留戀過去,而是藉著那些留在我們心裡的種種經驗與影響,有個機會讓我們得以駐足於現在,往回看這一路是如何形成此刻的我。 關於我們的過往之種種是需要探索及梳理的,然而,這絕非易事,甚至是件具有挑戰、困難的事,因為那些都是發生在我們心裡的事,他人難以想像或是理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