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不夠好,你還會愛我嗎?|自我價值感如何影響親密關係】

【當我不夠好,你還會愛我嗎?|自我價值感如何影響親密關係】

「你怎麼連這個都不會?」「跟你說過幾次了,這很難嗎?」「我不知道怎麼用,你可以教我嗎?」…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在同樣的關卡上跌倒在不同的場域裡工作,卻有著相似的困境在各個關係裡,最後總是以破滅收場 ▋被愛的資格 當我們被灌輸著:「好,還要更好」的時候,裡面彷彿在傳遞著一種意念:只有當你越來越好,才有被愛的資格或條件。這個意念,成為了你對自己的信念,成為了你在關係裡的指標,成為了你在生活裡精益求精的動力…然而,你卻始終感覺到空洞、空虛,甚至有時候會升起一股很深的困惑:「到底,要做到什麼程度,我才值得被愛?...
遇見真實有力量的你

遇見真實有力量的你

「第一次看到,有人比我矮的。」「我希望妳可以寫下每一個我說的字。」「今天有事,要請假一次。」(這可能是第六次的臨時請假)還有許多、許多,出現在治療室的對話,有些甚至是第一次見面時,就說出口的。或許在表達著自己的觀感;或者是對於心理師理想的期待;抑或單純地想藉由這樣的方式,與心理師「建立」連結……然而,這些對話,若是發生在一般的社交關係中,會給對方留下什麼印象?又或者,倒過來思考,說這句話的人,想在對方心裡留下什麼感覺? ▊治療的起點...
上位思維

上位思維

上位思維 一本適合各著職涯階段發展閱讀的良作。 ▌讓我們一起來想想:你每天進公司,第一件做的事情是什麼?是到茶水間泡杯咖啡?還是打開電腦確認昨天的工作後續?又或者確認主管今天會不會進辦公室? ▌再用另一個視窗看:當你是主管,你每天進辦公室‘’前‘’會做些什麼?是看一下這周的工作報表或進度?抑或員工的請假情形? 還是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準備走上今天的戰場? ▌來,再讓我們站到一個中立點看看:你在這兩個視角裡,看到什麼?這個看到什麼、怎麼看、如何看、看的深度與廣度…等等,或許就是領導人,在帶領一整個團隊時需要思考的面向之一。...
中年之路

中年之路

中年之路 James Hollis 當你20幾歲讀的時候,可能覺得言之過早;當你30幾歲讀的時候,開始有點兒感覺,但或許還沒能那麼懂得文字裡的意涵…但在你40歲碰到裏頭的描述時,或許會有一種:這不就是我活到現在的經歷嗎? 讓我們先一起來看看,一個人可能的發展 ◎艾瑞克森將一個人的成長劃分成八個階段從嬰兒到老年,每個階段會有一些需要完成的任務。倘若沒有完成,我們可能會滯留在那個階段裡,慢慢地與生活融合成了自己的泥沼。 ◎佛洛伊德在看待個體成長時,區分成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到兩性期,每個年齡中會接觸到不同的心理發展。...
你會向傷害過的人道歉嗎?

你會向傷害過的人道歉嗎?

你會向傷害過的人道歉嗎? 這是在觀看《我們的浪漫電影》時,所浮現的一個思考方向。 先來個故事大綱,涉及劇透,還請斟酌使用~男主角在與女主角彼此確認心意後,因著男主角哥哥突然發生意外,且需要大量投入照顧,男主角當時以不告而別的方式與女主角斷聯。事隔多年,彼此重新相遇,女主角問男主角說:「你不用對我道歉嗎?」男主角看著女主角,深重地說出:「對不起」。 在這個事件背後,讓我開始思索著現實生活中有關「道歉」與關係之間。 且讓我們一起來想想,在談到「傷害」時,不妨先有個空間來思考~ ▌這個傷害是主觀、還是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