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別人把期待丟過來,你就得接嗎?

當別人把期待丟過來,你就得接嗎?

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中, 簡慶芬無論是對於何瑞之的執意,或是對何媽媽的由討好到恨意,以及對Rebecca臨終前的照顧,簡慶芬似乎在關係中表露著某一個對待自己的狀態:「對自己的殘忍」。 這份對自己的殘忍,散落在 當何瑞之拿著不合適大小的戒指時,當時的簡慶芬說著:「我可以」 當何媽媽在醫院與簡慶芬說:「回家」 藉由觀察著Rebecca 的生活,來對照自己的生活…...
心理諮商有效嗎?

心理諮商有效嗎?

「心理諮商,是去聊聊天,然後心情就好一點嗎?」 「每次去,好像我講得比諮商師多~」 「希望諮商師聽完我講得事情後,可以給建議」… 當心理諮商越來越被大眾接受,諮商的效果是什麼,自然是每個來談者的好奇。然而,每個人的有效都是獨一無二的,在開始之前,我們不妨先梳理內在方向: 我想與諮商師討論的是哪方面的問題? 我遇到的困難是什麼? 理智上知道怎麼做,可是做不到,因為… 儘管Chat...
生命安心對話的所在

生命安心對話的所在

你還記得上一次讓你安心舒適的環境是待在哪個地方嗎? 是在自己的房間裡,追著自己喜歡的劇,還是在客廳悠哉的泡著咖啡,抑或是與伴侶一起出遊到某個地方,安靜地待著? 那種安心舒適的感覺,不太是外在環境所決定的,反倒是我們心裡瀰漫的感受而產生對環境的投射感。 而當感知到這份安心舒適的狀態時,那時的你做了些什麼呢? 是什麼也沒做的靜靜發呆,或是可以待在那裡安心睡上一覺? 當我們感到寧靜舒適的時候,身心會自然地反映出我們的感受,進而進入到一種更深層的放鬆感,這樣的放鬆感會讓我們的身體與心理來到一個平和的狀態,這也是所謂的「與自己一起」。...
自我探索,像是一趟打開潘朵拉盒子的旅程

自我探索,像是一趟打開潘朵拉盒子的旅程

你有沒有過在選擇的時候總是會覺得障礙?或者當自我介紹的時候腦子一片空白?甚至在思考自己生命意義的時候,只能看到滿天的星星,卻不知道如何讓自己發光? 這一切,或許是源自於我們對自己的不了解。 舉生活的例子來說,當我們在選填大學志願的時候,是你自己喜歡的,還是雙親希望你讀的?或者大家都選這個,所以我就跟著選了?於是,懵懵懂懂的念完了四年,畢業後不確定是不是找得到工作,接著再找間研究所繼續念,但畢業後,我對自己將來要做什麼還是好困惑。甚至,在找工作的時候,我也難以確定究竟是為了謀生,還是因為能發揮所學?...
談論感受等於抱怨嗎?

談論感受等於抱怨嗎?

談論感受等於抱怨嗎? 你有沒有看過一些人每天都在抱怨,可能是公司不好,家庭不幸福,好像全世界都對不起他?這時候,你會不會想跟他聊幾句,還是會默默地滑過呢? 我們好像都不喜歡人家抱怨,再加上華人的價值觀與互動中,不太談論感受,我們不自覺地沿襲著「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惦惦,囡仔人有耳無喙」…的傳統意識。 這些諺語的背後,似乎也在傳達著一個訊息:別多說,有什麼話放心裡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