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許願精靈遇見忌妒、內疚與修復】
如果哪天,你的生活裡出現真的可以許願的神燈,
你會許下什麼願望?
———以下涉及大量劇透,請斟酌服用———–
在《許願吧!精靈》一劇中,
裡面有五個角色的許願,
可以用「客體關係」
來思考故事角色裡的不同面貌。
當談到客體關係時,
溫尼考特與克萊恩的思想,
總是值得我們一覽。
這邊我試著取出三個角色予以思考,
分別是身兼媽媽、媳婦、也是分店長的「姜任善」,
經營YOUTUBE 頻道的「夫婦」,
以及女主角奇嘉盈的高中同學,
在銀行工作的「具寶更」。
在進行「客體關係」的論述之前,
我們先有個基本概念:
▌什麼是「客體」?
泛指建立在自身、滿足自己需求及投射的對象或場域。
有個角度可以稍微粗淺一點的理解:
我自己是主體,除了我以外的是客體。
這個客體不單單是指人,也可以是某個物品或環境。
▌什麼是「客體關係」?
客體關係是在說我與他人、環境之間的各種關係。
接下來,
我們一起來進入客體關係的世界吧 😊
▌包裹在貪婪裡的許願
姜任善在許下第一個願望後,如願當上分店長,
但當上分店長的她,並不如預期的感到開心、喜悅,
更多的較是想把過去被虧待的不快,
複製貼上的丟在副店長身上。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許願底下的動機有著什麼?
溫尼考特 認為:
「所謂的貪婪,是一種極其原始的狀態。
如果出現在人類的行為當中,裡頭是一種焦慮的結果。」
有個角度可以將這段話理解為:
貪婪是人性裡,很原始的部分。
如果這個原始的部分,
展現在一個人的行為裡,
那裡面便是一個人的焦慮正在反應與作用的表現。
這裡,如果我們縮短為
貪婪等於焦慮,
那麼我們可能落入過度簡化的思緒結構裡。
回到故事主角姜任善身上,
我們可以看到,
當焦慮碰上權力,
便會於個體內在結合成一種最原始的攻擊。
姜任善的許願底下,我們試著落在幾個思考點:
「我想要耀武揚威、盡顯權力」
「我想要獲得他人的尊重與認可」
「我想要一切如我所願」
……等等。
這些慾望充斥著「需要更多」的焦慮。
而當焦慮想要更多,唯一結局便是更加焦慮。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姜任善當上店長後,
與女兒的相處不如以往的親近,
反而,付出另一種更深邃的代價:
「與女兒關係的斷裂。」
這讓我不禁開始想像著:
倘若許願要付出比你現在所擁有的更大代價,
你會怎麼許願?
.
▌當兩個人的慾望有所衝突,願望可以怎麼許?
還有另一對經營youtube的夫妻,
太太得知先生有許願精靈時,
希望先生可以將第三個願望用在父親身上,
讓父親的癌症可以消失不見,
但先生的拒絕,讓太太一氣之下把密碼換了。
這一換,把兩人苦心經營的成果變成無法登入的帳號。
所幸,
先生得知太太之前是把密碼設為兩人的結婚紀念日後,
感受到太太對這段關係的重視。
之後先生便將第三個願望用在太太的父親身上,
卻也因此,從太太父親的手機中換回了密碼的驗證,
而取回原有的頻道經營權。
這裡,我們試著放入
克萊恩對於「嫉妒」的想法:
「嫉妒」裡有三個方面的關係,
且個體會以排除競爭對手來獲得所愛。
▌三個方面的關係是哪三個?
自我、被愛的客體、競爭對手。
這裡的「自我」可以是太太、也可以是先生。
「被愛的客體」,則是許願精靈。。
「競爭對手」,如果以太太而言,競爭對手是指先生;
倘若是先生,那麼太太就是競爭對手。
於是,關係結構便顯露出來:
先生與太太為了獲得許願精靈(所愛的客體),
將對方視為競爭對手,
而不是彼此相愛的關係。
看到這裡,我們一起來想想:
「當兩個人的慾望有衝突時,現實互動裡可以怎麼解?」
是只能滿足某一方的需要?
某一方隱忍著感受、選擇妥協?
或是彼此坦誠地表達感受與心意
(但這過程,真的是如履薄冰),
一起思考如何達成共識?
……
還有許多可以思考的地帶。
然而,當關係裡的衝突充斥著原有的情緒張力或各種壓抑時,
如果繼續使用僵化的「溝通」與「理解」繼續互動,
那可能會讓我們反過來認為表達是沒用或具破壞性的結論。
此時,試著讓專業的協助介入,
讓專業的第三方以藏在語言底下的心意傳達給對方,
讓彼此真正的想法與感受可以被聽到、知道,
進而產生對對方真實的理解及表達,
這是我們可以為這段關係所為之的一種方式。
.
▌忌妒是毒藥,內疚此時是解方
當講到忌妒,
我們無法不去看克萊恩
對於「忌妒」與「憂鬱」的深刻觀點。
在更進一步思慮之前,
先來看看中文意思裡,
「忌妒」的解釋:
是指猜疑與妒恨的心情。
.
再帶到客體關係裡,
我們先以嬰兒與母親來想想這個關係結構。
「忌妒」的對象,主要是針對好的客體(母親)。
裡面所展現的是忌妒讓嬰兒難以接受客體是「好的」,
一旦覺得客體是好的,
那就意味著「我」是缺乏或依賴的。
光是這些感覺,就足以讓嬰兒需要用更偏執的方式,
加強對客體的報復。
也就是,
如果嬰兒在這過程裡,
出現對媽媽的忌妒,
那麼意味著我是缺乏的、需要依賴媽媽的,
這對嬰兒來說是件需要消滅的事。
.
如果我們卡在:
嬰兒不是本來就需要媽媽嗎?
講這什麼鬼話~
那我們用現實來看看,
或許會更清晰、易懂一點。
奇嘉盈的高中同學具寶更,
因為忌妒奇嘉盈這個好的客體,
於是,偏執的用其所能,
奪其所擁有的部分。
這個過程,
便如實展現了忌妒好客體的面貌。
.
比如具寶更許的第一個願望,
便是希望女主角奇嘉盈戶頭裡的錢全都轉到自己的帳戶裡。
這個願望背後,
是希望對方好的部分可以消失、不見。
藉由這樣的消失不見,
好達成自己的報復慾望。
也因此,許願精靈說:
「原來,你是希望奇嘉盈遭遇不幸。」
爾後,因著具寶更越來越誇張的行徑,
將自己推往無可挽回的局面,
最終被銀行開除。
被開除的結果,
是一個傷心且難過的結果,
這讓具寶更的心理狀態來到一個「憂鬱」的位置。
這裡的憂鬱,
是指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產生的破壞性及攻擊性,
因而產生了「內疚」。
正是因著這份內疚,
激發了具寶更內在「修復」的慾望。
這裡的修復,
讓個體內在從而長出愛與建設性的可能。
如果有幸讀到這邊,
不曉得你的靈魂是否還在?
還是出現一種:「你在共啥毀~~」
來,
我們用一個更白話的例子來看「忌妒」、「內疚」到「修復」:
職場上,
小白忌妒小黃的優異表現,
於是開始散播關於小黃的謠言,
讓大家質疑小黃的能力。
小黃因此謠言感到有些沮喪,
但還是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且在某次小白需要幫忙的時候伸出援手,
徹底幫助解決小白的困境,
於是小白感到內疚,
出現一個念頭:「我怎麼傷害了一個善良的人。」
然後,小白主動向小黃道歉,
並且讚賞小黃的工作能力,
最後,兩個人成為可以互相幫助的同事。
這就是一個從「忌妒」、「內疚」到「修復」的過程。
以上,是為了讓我們可以簡單地明白修復的過程,
但實際狀況在發生的時候,
總是更為複雜。
。
.
寫到這裡,
不曉得你此刻的看法與感受如何呢?
對於「許願」這件事,
有沒有一些新的念頭或情感?
許願底下,
往往有著我們深遠的需求及期待,
有時候,
甚至是不為人知的黑暗及醜陋。
但,無論哪一個觀點出發,
我們似乎都能在人性的這條路上,
多點觸碰、多點靠近、多點觸碰,
好讓我們在這「客體關係」裡,
可以有所徜徉~
有所安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