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這個你也不會,你為什麼這麼粗心?」
「你做事情就是這樣,所以我很不喜歡」
「不是不相信你,是事情交給你不放心」
「好,還要更好」…
這些評論,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家庭之中,或是任何一個為人父母的口中,
孩子們從小吸收著這些情緒、這些指教、這些氛圍長大,
這可能是身為孩子最痛惡的一件事:我的爸爸/媽媽總是會這樣逼迫我。
小孩帶著這些評論長大,即便心想絕不要成為像這樣的大人,卻在親近的關係之中,不自覺地重現了這樣的對待模式:
「你為什麼沒有注意到這個」、
「我講過很多次,你為什麼都沒有記得」、
「你到底有沒有好好聽我說話」…
這些評論透過另一種語言,卻又熟悉的方式,表露在親密關係之中。
那些被對待的經驗,落在了心裡,反映在我們與他人相處的關係裡,甚至讓我們在沒有覺察中,變成了我們當初討厭的樣子。
這讓我想起在諮商現場中,聽過許多的疑問:「為什麼談親密關係,要去談我的原生家庭?」
這是十分實際以及可以與來談者深切思考的主題。
而在治療的觀點脈絡中,當我們進入一段親密關係時,
不免會帶著對於關係的印象、人與人是如何變得親密、親密的樣貌會是什麼狀態、我如何對待所愛的人、
他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或意見嗎、還是他只能用我接受的方式回應我…等等,
太多太多在關係細節裡的反映與呈現,這些都是我們可以進一步、深一步思考的素材。
舉一個例子來說,大家很常聽到:
為什麼牙膏不從底下擠?
為什麼水杯喝完之後不隨手洗起來?
且讓我們回到自己身上思考,這些習慣與模式從哪裡來的?
或是我不接受的習慣與模式又從哪裡來的?
光是開始探索這些行為底下的自我意識,便足以串起我們對一個人的認識,
且因著這些認識,我們才有可能展開對話的空間,且在這個空間裡思索、遨遊,
進而找到我們能在關係裡安心自在的互動以及彼此可以如何相處的模式。
談關係,好不容易。
思考自己,好不容易。
然而,或許更難的是,當我們不談關係卻又渴望關係的時候,當我們不喜歡對方對待自己的方式,
而我又不自覺變成那個樣子的時候,我們如何不受困其中?
此時,或許找個人聊聊,是一個讓關係得以在我們感覺有點(安全)距離又可以嘗試進入關係的一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