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症的日常枷鎖:掙扎與出路-臨床心理師 王文珍

恐慌症的日常枷鎖:掙扎與出路

by | 1 月 7, 2025

恐慌症的日常枷鎖:掙扎與出路

🕯️前一篇文章我們一起探討了以台劇《影后》為題材的故事,
今天想分享一部我也很喜歡的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

這部劇不僅描繪了心理疾病患者的掙扎,也深刻呈現助人工作者的心理狀態與壓力。
而其中,有一段關於恐慌症的描寫令我印象深刻。在這年末考核與壓力倍增的時刻,
我想特別挑選出來與大家分享,希望能藉由文字帶來一些共鳴與理解。

🕯️高壓時代的突如其來:恐慌症的壓迫感

在這個節奏快速而壓力沉重的時代,你是否曾經在某個瞬間,胸口像被壓住,眼前模糊,世界逐漸遠去,
只剩下自己的喘息與恐懼?在不經意間感受到一股突如其來的「不安」與「害怕」
那是一種你無法控制的情緒,就像身體突然背叛了你一般:頭暈、呼吸困難,甚至覺得自己彷彿快要死掉。
這些感覺來得沒有任何徵兆,讓人措手不及,也讓人害怕。

對於恐慌症患者而言,這種感受並不僅僅是一次性的折磨,而是持續存在的陰影。
害怕下一次發作可能發生的未知,逐漸剝奪了他們對生活的掌控感。
不敢出門、不敢社交,甚至難以維持正常工作與生活節奏。
恐慌症就像一副無形的枷鎖,將自由與喜悅慢慢抽離,留下無盡的孤獨與自責。

🕯️『我不想拿恐慌症當藉口,我就是克服不了那個壓迫感』

在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中,角色宋裕贊的經歷描繪了許多恐慌症患者的日常痛苦。
他是一名能力出色的職場菁英,但高壓的環境逐漸讓他不堪重負,最終選擇離職,回到家裡經營餐廳。

然而,他的選擇卻讓周圍的人困惑不已。
裕贊描述自己的狀態,就像身處在逐漸被水淹沒的密閉空間中,越是掙扎,越是無法呼吸。
「簡直就像10秒後會死去那樣,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抓回空氣。」這種無法掌控的恐懼與壓迫感,
不僅在他工作時出現,甚至成為生活的常態。

對於患者而言,恐慌症的發作並不只是短暫的痛苦,而是一種看不到盡頭的掙扎。
同事與主管的誤解、朋友與家人的不解,
讓他們在疾病的折磨之外,還需要面對來自外界的壓力。
這部劇的真實描寫,讓人看見恐慌症患者內心那份深埋的孤獨與無助。

🕯️『連自己的意志都無法掌控,讓我看起來就像個弱者』

心理疾病與身體疾病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看不見」
恐慌症患者往往會迴避討論或面對自己的狀況,害怕求助時被認為是「脆弱」。
甚至連走進身心科診所的這一步,都可能需要極大的勇氣。

然而,正是因為這種看不見的孤立感,讓患者更需要有人能理解他們的處境。
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感受,並不是一種示弱,而是踏出第一步的面對自己。
尋求醫療及心理治療的協助,同時代表著不再獨自面對,而是在支持下逐步地找回屬於自己的生活節奏及掌控感。

🕯️解開恐慌症的枷鎖:治療的可能方向

  1. 減輕症狀影響

    恐慌症的發作可能難以完全避免,但透過心理治療與藥物的協助,可以有效降低發作的頻率與強度,逐漸恢復對身體的信任感。

  2. 建立壓力因應技巧

    每個人的壓力來源與應對方式都不同。透過治療中的討論可以學習到有效且合適的壓力管理技巧,逐漸取代原本可能失效的因應模式。

  3. 改善生活品質

    恐慌症往往會影響原本的日常作息與生活習慣。透過放鬆練習與具體的生活安排調整,找回舒適且有掌控感的生活。

🕯️接納脆弱,找尋活著的樣貌

恐慌症並不是弱點,也不是你做錯了什麼的結果。
它是你的心理向你發出訊號,告訴你需要休息與幫助。
或許接受自己有脆弱的一面,並不表示不夠堅強,而是你選擇了一條面對與改變的路。

恐慌症 #心理健康 #心理治療 #情緒管理 #壓力管理 #心理疾病 #韓劇
#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 #韓劇推薦 #自我照顧

王文珍 臨床心理師

立翎心理諮商所

上位思維

上位思維

〔上位思維〕在說著,
與每一位部屬真誠地談話,
了解需求與整個組織的運作,
是在公司上位者需要仔細思量的事。
當然,
這裡是指情緒穩定的主管。

read more
中年之路

中年之路

中年之路 James Hollis 當你20幾歲讀的時候,可能覺得言之過早;當你30幾歲讀的時候,開始有點兒感覺,但或許還沒能那麼懂得文字裡的意涵…但在你40歲碰到裏頭的描述時,或許會有一種:這不就是我活到現在的經歷嗎? 讓我們先一起來看看,一個人可能的發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