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不只是個物理空間——從《影后》史艾瑪談心理匱乏
「家」到底是什麼?是穩固的物理空間,還是一種內心安適的感受?
在台劇《影后》中,每個角色的住所都折射出他們的心理狀態,而史艾瑪這個角色,則透過「沒有家」的困境,
揭示了一種內心的匱乏與孤獨感。
不少觀眾熱烈討論著史艾瑪,甚至在社群網站上戲問:「她是不是都沒有自己繳過房租?」劇中她是搬過最多次家的角色,
但這些住所都不是屬於她的「家」。從一開始與男友同居,到與新交的朋友住在一起,史艾瑪的生活彷彿被打包在皮箱裡,
每段關係的開始與結束,都伴隨著搬家的場景。
這樣的史艾瑪既可憐又可悲。有一幕中,薛亞之帶著她去看房子,史艾瑪感覺不對勁,想拒絕薛亞之的晚餐邀約,
下意識地說:「沒關係,我回家再吃。」這時候薛亞之冷冷地回應:「回家?你是說回李導的工作室?」短短一句話,
撕開了史艾瑪的遮羞布——她其實沒有家。
「家」與內在匱乏感
在現代社會,租屋或買不起房子已是常見現象,但「寄人籬下」或依賴他人的居所,卻透露出另一層心理狀態。
對史艾瑪而言,缺少能稱之為「家」的物理空間,也是一種內心孤獨的象徵。
她的每一次「寄居」,都是一次尋求安全感的嘗試,但卻從未真正落地。
從心理學依附理論的角度思考,當人缺乏安全感時,便會不斷尋找他人的庇護來填補內心的不安。
同時,心理的匱乏讓他對於他人的需求像個無底洞,
她看似「綠茶」的行為——用天真無邪的外表去覬覦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其實反映了她內心深處的匱乏感。
最終,她在入圍者的大合照中孤單地站在一旁,那份無法掩飾的孤獨,讓人看見她「一無所有」的本質。
家的心理意涵
「家」不僅是物理空間,更是心理上的安適所在。在「家」裡,我們能自由做自己,感受被涵容的溫暖。
但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有多少人真正擁有一個能安放身心的地方?
當「家」成為遙不可及的存在,那股匱乏感也許會讓我們漸漸遺忘自己真正擁有什麼。
史艾瑪缺乏的,正是這樣的心理歸屬感。而相比之下,同樣在劇中沒有傳統「家」的周凡,卻展現出另一種心理狀態。
他長期住在飯店,看似居無定所,但這卻是他選擇的「家」:一個既能帶來舒適,也能讓他在關係中保持距離的地方。
他的選擇反映了對穩定關係的抗拒,但同時也說明,找到安適的空間並沒有絕對的形式或答案。
打造你的心靈歸屬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該問問自己:「我有多久沒有回看自己的生活樣貌?擁有『自己的家』是否已成為遙遠的夢想?」
如果你發現匱乏感正在悄悄侵蝕你的日常,不妨試著停下腳步,為自己創造一個心靈的窩:
• 重新整理房間,加入你喜歡的物品,讓空間更有你的生活痕跡。
• 安排一段獨處的時間,感受當下的寧靜,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每個人對「家」的定義不同,但它的核心在於能否提供內心的穩定與安適。
無論是史艾瑪的迷失,還是周凡的自在,都在提醒我們:
「家的意義,不只是居住的地方,更是內心能夠回歸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