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傷之名,行控制之實

以傷之名,行控制之實

by | 12 月 10, 2024

以傷之名,行控制之實

在《一箱情緣》中,李書燕因著與韓正元相處過程所累積的傷,且想進一步測試韓正元(孔劉飾演)對這段關係與忠誠度,提出與其他女性以契約婚姻的方式生活,這裡頭呈現許多在關係互動的細節及情感的流動,且讓我們來思考各種可能:

(以下涉及大量據透,請斟酌使用)

◆刻意不接電話,創造你需要我的感覺

第一集裡面,李書燕看到韓正元的來電時,以不接聽、不回應的方式,讓韓正元處於一種「找不到人」的慌張及無助,
甚至心急如焚到破壞李書燕的車窗,這裡運用的便是一種心理控制:我藉由讓你找不到我,讓你覺得需要我,於是你就離不開我,
而我便能夠盡可能地掌控你。

在關係裡,需要控制的那一方,往往會發展出許多方式來確認對方可以被自己所控,創造「對方需要我」便是其中一種。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當韓正元後續因著與盧仁智(徐玄飾演)的關係越發親近後,
李書燕不斷確認是否有未接來電之舉動可得知一二。

◆藉由測試,來確認自己的猜疑

關係中習慣控制的那一方,有時會需要藉著測試對方的心意、想法、對這段關係,甚或是對自己的在乎,來進行各種關係中的測驗。如同李書燕藉由一年的契約婚姻,測試韓正元是否能真的受控於己,抑或是當發現情況失控時,
以更偏激的手段讓對方掉入自己所設的情境之中。

劇中李書燕除了讓韓正元服用鎮定劑之外,甚至在超音波的照片背後黏上一種可以活在美好中的藍色藥物,
企圖讓韓正元在腦子進行一種連結:你想要擁有的孩子可以藉著藥物在幻想中實現,或者這顆藥可以讓你不用面對這些痛苦。
這背後的動機,便是希望在韓正元成癮之後,可以更為己所用,讓一切都在掌控之內。這該是多麼不健康的一種關係模式。

◆切斷對方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連結

李書燕在發現韓正元與盧仁智的關係已到難以介入之時,便提出這段契約婚姻該終止的想法,不顧韓正元的感覺及意願,
因為在控制的關係中,沒有對方的想法意念,只有控制者自己才是一切。

◆監控對方的一舉一動

李書燕在新買的燈飾中裝了針孔攝影機,好觀察韓正元的一舉一動,這在需要極度控制的一方中,
是最直接且能立刻有所反應的方式,以防有任何的萬一或意料之外的發生。

倘若我們恰巧也如同劇中李書燕或韓正元的某一方處境之時,有沒有一些可能讓思考得以發生:

◆健康的關係之中嚮往著美好,也期待著在關係中的相互依賴

關係中有時不免會發生一些需要掌控的事情,比方雙方對於未來的共識,是否要生孩子,接下來要如何一起生活…等等,
這些是經由雙方討論出來而所做的選擇或決定,而非單方面想好之後就只能這麼做。
於是,我們可以試著去感受及想像:在一段健康的關係之中,還是需要一些掌握與確定,
但那是經由雙方所一起思考且互動而得的結果,這樣的關係中才能讓情感與雙方的情緒得以被對方所知道,進而有更深的情感連結。

◆接納對方與自己生命中的傷

在身而為人的過程中,難免有些過往的傷痕無法忽視,或是至今仍影響著自己的生活。然而,在健康的關係互動中,
我們可以感覺到對方是一個可以信任及在這段關係中能夠感受到安心,如同韓正元對盧仁智的感受,
當這個人在旁邊可以不用任何藥物便入睡,這裡頭便是所謂的安心感,亦即我們不用擔心這個人會傷害或攻擊自己,
而是我們得以成為自己,且接受對方也是他/她自己。

◆想像著日常的相處中對方的陪伴與支持

如同韓正元與盧仁智關係所呈現的,可以一起去買菜、一起說著那些不起眼卻重要的小事,像是下雨要開除濕機,
因為這裡頭有著對於這個家的維護與在意,也就是:我在意兩個人一起在這裡生活的感覺與舒適,所以我去做這些事。

光是這些細微的分享,就能讓兩個人對於關係、對於家、對於彼此的感受都再靠近一點,因為我在意你、你也知道我的心意。
如果這麼說有點抽象,讓我們試著回想,我們因著多少細微的事情與共同生活的另一半吵得不可開交,比如吃完的東西不馬上收,
比如一個人喜歡吃番茄、另一個人不喜歡吃,比如躺在床上另一半30秒入睡,自己躺了3小時還沒睡意…等等,
這些細碎但真實發生的心理感受,只有當我們去正視且與對方討論,進一步有所連結及反應後,
我們也才能確認自己在這段關係中的位置,以及對方之於自己來說是什麼樣的存在。

關係的確認,有時需要花費非常久的時間,甚至過程中我們有時會不小心傷害到對方,
甚或攻擊著自己。然而,也正是因著這些人與人之間的發生,
我們才得以感受到關係存在的重要性,
以及原來關係裡有這麼多需要彼此一起面對的點滴。

深深祝福 每一段關係

郭禺廷 諮商心理師

立翎心理諮商所

上位思維

上位思維

〔上位思維〕在說著,
與每一位部屬真誠地談話,
了解需求與整個組織的運作,
是在公司上位者需要仔細思量的事。
當然,
這裡是指情緒穩定的主管。

read more
中年之路

中年之路

中年之路 James Hollis 當你20幾歲讀的時候,可能覺得言之過早;當你30幾歲讀的時候,開始有點兒感覺,但或許還沒能那麼懂得文字裡的意涵…但在你40歲碰到裏頭的描述時,或許會有一種:這不就是我活到現在的經歷嗎? 讓我們先一起來看看,一個人可能的發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