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商,是去聊聊天,然後心情就好一點嗎?」
「每次去,好像我講得比諮商師多~」
「希望諮商師聽完我講得事情後,可以給建議」…
當心理諮商越來越被大眾接受,諮商的效果是什麼,自然是每個來談者的好奇。然而,每個人的有效都是獨一無二的,在開始之前,我們不妨先梳理內在方向:
我想與諮商師討論的是哪方面的問題?
我遇到的困難是什麼?
理智上知道怎麼做,可是做不到,因為…
儘管Chat Gpt可以回答人類的許多疑難雜症,如果實際執行所得到的策略時總覺得「不夠像自己想要的」或「沒那麼有fu~」,希望能夠更貼近自己真實的感受與困難,那心理諮商可以是更適合我們的選擇!
在進入諮商之前,如果我們有些狀態,比如:
- 對自己有所覺察或認識
倘若對自己的狀況有先一步的釐清,可以因著這些發現與覺察,與諮商師討論,可以藉由諮商師專業的評估與判斷,在看見的自己與心理師看見的你中間,可能有更多豐富的生命經驗與更多思考的空間?而這些,也是諮商中看到各種可能性的工作。
- 還不太清楚自己怎麼了?
如果對自己的狀況感到模糊、不確定,諮商師會先進行初步會談,蒐集了解身心狀況與問題,讓諮商師理解來談者發生什麼事,以及評估如何工作。
諮商師多會在第一次會談時予以傾聽,這也是有些來談者覺得:怎麼第一次都是我在說,諮商師好像都沒什麼回應?因為諮商師需要全面且整體性地觀察、思考、評估,所談主題、問題結構、與他人的互動模式…等等,需要謹慎地思考,而這需要數次來加深這份理解,需要耐心給自己與諮商師向內、向下的時間喔!
當雙方都同意進到「諮商關係」時,就可從想探索與思考的層面、來談的主題,做為治療地圖:
- 會談初始-看到問題
以剝洋蔥為例,我們今天要看到哪個層面?
是單純的把外面的那張紙剝掉,看到第一層的樣子就好?
好比看見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那些事、這些人。於此,可放在所謂的單次諮詢會談,也就是諮商師看見來談者的問題,並且描述概況。
假如來談者願意與諮商師繼續工作,此時則會需要來到另一個觀點以及立場來思量:案主的準備程度,以及現階段所能承受與面對的。
- 情緒疏通
當我們把第一次外圍剝開,看見問題之後,有些感覺可能會慢慢浮現上來,這時候原本壓抑的或沒能被感受到的情感與心情,會冷不防的竄上一股辣味,就像開始感覺到洋蔥的薰。
然而,也是這時候,我們才能夠慢慢試著靠近自己一點。
- 問題背後的模式
隨著慢慢剝開自己之後,我們得以再一層發現,好像有些問題重複在關係裡發生,或是跟不同的對象,卻有著相似的感覺。
這時候,我們可以看見問題背後有些模式在運作。
- 人格探索與重整
當我們看到模式的運作後,接著便走往更核心的部分:人格。
人格可以說是一個人運轉的機制,好比深藏在洋蔥最裡頭的部分,要探索到如此深層的層面,勢必要經過長時間的思考,以及與諮商師每周固定的會談結構。
這些是我在實務經驗上略分的治療層面及深淺程度。
而這也需要回到每位諮商師自身所學的學派或工作方式為主,以及來談者想思考或協助的個人層面為何。談到這裡,可大致劃分出諮商成效要進行到哪個程度?或是來談者能談論到哪個深度?
心理諮商,從來不只是對話的結構,裡頭包裹著一層又一層的思緒、脈絡,以及諮商師對來談者所有的看見,進而發展出與來談者的諮商關係。希冀這篇文字的敘述,能讓我們對於心理諮商的成效與否,多一些思考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