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在茶水間與同事閒聊嗎?
不是聊八卦、討論他人是非,
而是說著今天下班後會去哪裡看電影,
或者週末的時候安排去哪裡出遊的這種。
當然,有人可能會覺得,
這樣的分享很私密,
不曉得同事會怎麼解讀我的這些分享,
或是這些分享會變成別人討論什麼的題材?
有著這些擔心,
或許是因著在職場上,
若是一不小心說錯話,
都有可能會成為哪天別人攻擊我們的箭靶,
感覺還是獨善其身、低調為上。
然而,目前在國外有個在職場中的對話,
被稱為「非正式溝通」。
非正式溝通(Informal Communication),
又稱「葡萄藤式溝通」(Grapevine Communication)
可以作用於主管或同事之間在一些很日常的互動中,
藉由簡單的分享,
來關心彼此近期的狀態如何。
這樣的方式,有個好處是,
比起正式的一對一談話,
這樣不拘謹的聊天,
反而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
甚至可以得知部屬或同事近期是否有些變動,
於是得以進一步討論現階段的需求,
或者可以如何因應著彼此的需要進行調整。
這時,我們可能會有另一個聲音跑出來,
想說這樣不好吧~
主管知道我的行蹤,
只會要我加班或多做事,
我是絕對不會輕易說出口的!
倘若,我們腦子浮現這些零碎不安或擔慮的念頭時,
或許,有幾個角度,
我們可以一起來想想:
▲分享的程度
當我們與同事互動時,
因牽涉著在職場中各個利益層面,
甚至有些同事,
我們知道就是不能多說,
以免惹禍上身。
此時,
無論是長官或同事在詢問著我們近況時,
有個角度可以是,
我們選擇分享的面向與程度在哪裡。
也就是,思考著當這句話說出去的時候,
對自己可能造成的影響到哪裡?
自己可以承擔的範圍在哪裡?
以及眼前的這個人理解事情的樣貌是如何……等等,
來對應到我們的回應內容。
▲我說的這件事,想表達的是什麼
很多時候,職場上的一些為人處世,
或許需要謹慎、拿捏,
我們才能得以在變化萬千的處境裡,
安身立命。
而有些狀態是,
我們的確有個困難發生在生活裡,
需要動用到「公司」的理解、「主管或同事」的幫忙,
才能順利解決。
舉凡像是家裡有孩子生病,
但不確定會需要照顧到什麼時候。
這時候,
如果我們善用這些非正式的溝通,
嘗試透露著目前家裡有些處境需要面對,
無論是讓同事對於接下來的工作量有所準備,
抑或是,剛好有較為熱心且交情好的同事,
或許,還能夠是一份支持的力量。
且有些狀態,在非正式的對話結構裡,
彼此的氛圍輕鬆,
自然也多些空間能夠進行理解。
▲如何運用非正式溝通這把雙面刃
何以說是雙面刃呢?
一面是我們可以獲得在正式一對一對話時以外的資訊,
一面是不確定他人會如何解讀我們所說的字句。
職場中,
有個不容易的地方,
或許是他人總是可以無限解讀我們的一個小舉動,
且伴隨著不同聲音的詮釋、傳播,
進而發展成與我們當初所說截然不同的面貌。
因此,
當我們處在與主管或同事間的互動之時,
其中的分寸及界線拿捏,
如何恰如其分、適得其所,
甚至借力使力,
讓我們在透露與表達間,
得以來到一個相對「和諧」且能「自處」的位置,
非正式溝通,
是我們可以思考並善用的方式與可能之一。